深秋的雨,如同细密的网,将整座城市温柔包裹。机器的轰鸣声在雨中听起来格外清脆而响亮。11月6日,记者走进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眼前一台台电脑上显示着各系列高端锻压成形装备产品设计模型,公司总工程师杨勇博士正指导团队进行高端锻压成形装备产品研制与技术攻关。
“为解决国内高端锻压成形机床装备瓶颈技术和卡脖子工程问题,公司作为拥有近90年历史底蕴和技术沉淀的高端锻压成形机床工业母机龙头国有企业,将继续大展身手。”杨勇和记者说,公司开展了重载高速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工艺、虚拟仿真、节能伺服控制、滑块精度调平同步控制、成形精度补偿、远程控制和诊断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产线等技术攻关与研究,实现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研制的多项产品与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幅度的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竞争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带动企业产品创新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江东机械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刘雪飞看来,企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都浓缩在技术、模式的创新引领和变革中,在万州区委、区政府、经开区及区科技局、创新发展局等各部门支持下,公司年年都会花大力气进行科学技术创新,成功研发一批领先国内同行技术的产品,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了企业的行业地位影响力和品牌力。
不仅仅是江东机械公司,近日,威科赛乐化合物半导体芯片封装模组生产线在万州经开区正式投入量产,由此打通了从关键原材料金属镓提取、核心芯片制造到高端封装模组的全链条环节,实现了从材料保障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全自主可控。
“过去,我们设计制造芯片需要依赖外部资源完成系统级集成,这不仅限制了产品迭代速度和性能优化空间,也制约了整个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威科赛乐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技术总监宋世金称,随着封装模组生产线建成投用,现在补上了这块短板,芯片产品在万州基地具备了从“材料”到“系统”的完整交付能力。这标志着,国内首个化合物半导体芯片全产业链基地在万州建成。
链通业兴,动能澎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一“万州造”成功“出圈”的案例是万州聚资源、强基础、优生态,慢慢地加强核心竞争力、形成发展新优势的最好注脚。
如今的万州,积极瞄准科学技术创新的“未来赛道”,科学技术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科技与产业深度交融、同频共振,源头创新蓬勃涌动,前沿成果加速落地,建设区域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蹄疾步稳。
“作为基层科技管理部门,我们深切认识到,必须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牢牢把握科学技术创新这一关键变量,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称,作为川渝东北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万州着力强化创新枢纽功能,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推动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线年,实现区域共享科技专家1100人,联合实施技术攻关50项。
在面上带动方面,积极链接重庆实验室等高端平台资源,推动共建“科创飞地”,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与人才共育。提质建设环重庆三峡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推动在万高校与产业园区、与重点企业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探索校企科研仪器设施共建共享,争创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打造人才、技术、平台、资本集聚的创新高地。区域协同创新格局的构建,将有效增强万州在川渝东北地区的创新辐射力和带动力。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保障。万州将从提升服务功能入手,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环。推动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一体行动,培育创新型城市,提质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到2027年,力争全社会研发人员达到4800人,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9亿元。在改革攻坚方面,万州创新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模式;改革服务企业模式,建立科技公司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推动校企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这些举措将有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创新生态。随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深入推进,万州将成为引领三峡库区、带动川渝东北的创新高地。未来的万州,将成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活力迸发的区域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为重庆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